云立方微米级干雾抑尘装备挑战PM2.5
来源:市场部
|
作者:smartfog
|
发布时间: 2016-04-14
|
932 次浏览
|
分享到:
实际上,PM2.5 这个词对于国人来说,熟知的时间并不长,但是随着雾霾灰霾天气的增多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它的危害: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, 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,要比沙尘暴更大。
实际上,PM2.5 这个词对于国人来说,熟知的时间并不长,但是随着雾霾灰霾天气的增多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它的危害: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, 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,要比沙尘暴更大。粒径在 10 微米以上的颗粒物,会被挡在人体之外;粒径在 2.5 微米至 10 微米之间的颗粒物,能够进入上呼吸道,但部分能够通过痰液排出体外,鼻腔内部的绒毛也能阻挡一部分,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小;而粒径小于 2.5 微米的细颗粒物,不易被阻挡,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,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,引发哮喘、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疾病等。 2.5 微米是个什么概念?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因为性别或者人种的差别,基本上在 100 至 70 微米之间,也就是说,PM2.5 的细颗粒物构成,是头发丝直径的 1/30或 1/40。形成 PM2.5 的污染源有许多,自然扬尘会形成一些,家庭做饭、汽车尾气会提供一些,就连抽烟都会对 PM2.5 的增加“作出贡献” ,但更主要的来源还是工业生产。
我们把粉尘的排放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。前者的意思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,通过烟筒等管道排放,这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设备加以控制;后者的意思是,粉尘的排放不在密闭的空间内,排放也无规律可循,甚至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。当水雾颗粒与尘埃颗粒大小相近时,吸附、过滤、凝结的几率最大” ,这是微米级干雾抑尘产品的理论基础。通过音爆的二次成雾原理,微米级干雾抑尘产品可以将水分子打碎成 1 到 10 微米的干雾,这样对悬浮在空气中的粉尘,特别是对直径在 5 微米以下的可吸入粉尘颗粒,能够进行有效吸附,凝结成团、沉降,最终实现抑尘,抑尘能力达到了 95%以上。
微米级干雾抑尘装备、远程射雾器等环保产品,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电厂、港口、煤矿、钢铁、化工等行业,解决煤场、露天堆料场,物料破碎、筛分、输送、装卸等容易产生粉尘污染的工业生产场地。就如同“防患于未然”和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一样,干雾抑尘产品能在粉尘扬起之前对粉尘加以控制。举例来说,在煤炭的转运场地,在卸下煤炭的同时启动干雾抑尘装置,就能将细颗粒物通过干雾加以抑制。目前工业除尘中多数采用“布袋”方式来控制粉尘,布袋抑尘就像一个大的吸风机,将含有粉尘的空气吸入装置,再通过气流和装置把粉尘像“筛子”一样筛出。但是这种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占用空间巨大,无法全封闭,而且耗电巨大,在节能减排的当下,很容易顾了一头丢了另一头;喷淋洒水则是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,但是喷淋洒水的水分子颗粒太大,无法与工业生产排放的微小颗粒结合,抑尘效果同样不佳。干雾抑尘产品与喷淋洒水方式相比,在水的消耗上减少九成以上;与布袋抑尘相比,能耗减少更多——我们的产品能耗仅相当于两台电视机的能耗。使用者很容易通过实践得出这种结论。